“种子达人”第十年,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启跨界合作新模式
4月27日,正逢万物初生之时,中国农业博物馆迎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在这里从认识种子开始学习农业知识,在游戏中学有所得。
此次“爱与成长,做生活中的种子达人”研学课程正值中国农业博物馆“种子达人”品牌活动诞生十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教育电视台《博物馆之夜》栏目开拓线下活动,探索研学课程的第一年。双方跨界结合,以“电视报道+节目花絮制作+博物馆”趣味授课的形式,打造博物馆研学教育“线下+线上”结合的品牌课程,是博物馆研学社教课程的一次有益探索。
“种子达人”的十年成长之路
十年前,中国农业博物馆在魔时网开辟了一个专题页面,凡是参与“种子达人”的观众都可到中国农业博物馆免费领取盆栽种子一份,回家种植。种植期间,将种子每天的成长过程上传至该页面,并最终通过点赞数量评选达人。活动还指定了专业种植技术指导,随时网络在线解答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且课程内容与学校课程相适应,博物馆开始与学校合作。从与单个学校合作到与整合学区合作,博物馆总会以不同的内容与形式为在校学生传授知识。
从2016年开始,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始创新其活动形式,通过手机APP采取线下种植栽培、线上交流的评比方式。例如,2016年的“种子达人”活动由博物馆与北京科技报社北科传媒联合主办,以“科学小记者+种子达人”为主题。活动共招募50名科学小记者,向他们发放蔬菜种子、花盆、生长手册和种植说明等,活动期间在微信群内提供线上种植指导,并邀请有关农业种植专家进行微信群访谈活动等。最终由主办单位以及农业种植专家就《生长手册》、小记者们撰写的新闻稿件、种植成果以及在微信群的活跃度等综合表现评选出5名“种子达人”,并向他们颁发荣誉证书。
而今年,博物馆与《博物馆之夜》栏目组及致力于打造博物馆研学教育品牌平台——鲸鱼座博物馆跨界合作,通过符合当下寓教于乐的形式的游戏化设定将活动多样化。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从宣传途径上拓展了渠道,同时可以发挥融媒体优势,打造专属话题,配合“游戏化”教学设定,提升课程体验度,真正让“种子达人”课起到寓教于乐、研学合一的目的。
着眼活动本身,延伸活动意义
在此次活动中,中国农业博物馆主要负责前期的课程设计。在课程开始之前,每名学生都会领取一张“研学手册”,其内容与接下来的课程内容相匹配。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辨识种子和农作物开始,学生们在看过种子图片和听过老师的讲解后,分组进行种子和植株的配对。之后,老师以“种子生长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为题引发学生思考,根据《中国土壤标本》陈列馆的展览讲解了“土”和“壤”的区别、土壤富含的基本物质有哪些等土壤相关知识和土壤退化等现实问题。第二部分以PPT的形式,向学生们普及有关种植的基本知识点。
根据课程内容,《博物馆之夜》栏目组和鲸鱼座博物馆在每一次讲解过后相对应地设计了三个游戏环节,即“寻找土壤”“土壤退化”和“狂风来袭”。在游戏环节中,学生们纷纷化身成“小种子”,不仅要改善生存的家园,还要面对土壤退化和恶劣天气对种子成长等负面环境。由此,以游戏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但同时,游戏也将活动的背后含义延伸到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在“狂风来袭”的游戏环节中,学生们需要集体完成这项游戏,一个人的失误代表着整个队伍的失败,这就需要学生们彼此信任、彼此照顾,以此增加学生们个人与团队概念,教导他们要珍惜友谊,重视团队,遵守秩序,相信他人。
就像中国农业博物馆社教部李处长所说,“种子达人”最重要的是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农业知识。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在体验种子种植的过程中可以感悟到种植的不容易,会更加珍惜粮食;同时,以呵护种子的成长联系到自身,体会到父母养育的辛苦。除此之外,要让他们了解土壤是宝贵的,是不可再生资源,建立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跨界合作模式的启发
中国农业博物馆既是教育部第一批研学教育基地和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基地,又是“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牵头单位,其社教活动主题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推广范围较广,目前,馆内教育活动可分为馆校合作和博物馆馆内的科普活动两部分。
馆校合作包括“讲座进校园”和“巡展进校园”两部分。例如,2016年,以北京171中学作为首站的“传承民俗文化 体验非遗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二十四节气”巡展也曾进入密云十里堡镇中心小学和福建华夏高级技工学校,讲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除了与本地学校有所合作,博物馆每年还会接待省外很多学生,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讲解。
科普教育活动是中国农业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另一类别,包括传统节庆活动、“农博小课堂”及针对中小学生的研学课程。前两项科普活动面向亲子,在节假日举行。而针对中小学生的研学课程需要学校提前与博物馆预约,由博物馆提供不同主题的研学课程。
在谈及未来博物馆社教活动的规划时,李处长表示,通过本次跨界合作的成功运行,下一步博物馆将会与媒体和各方平台的合作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还会对基本陈列进一步升级优化。课程设计者社教部吴老师表示,由于公众对农业领域关注较少且现阶段学生更偏爱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这对农业博物馆来说是一个弊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博物馆深入挖掘孩子们的兴趣点,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及课程。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对农业历史及农业科技的兴趣,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古人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和灿烂的农业文明。
社教活动作为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的一种形式,因其互动性和准确的观众定位深受公众喜爱,但也存在活动内容不能凸显本馆特色、活动形式过于简单等问题。但在“种子达人”的十年发展演变中,我们发现,中国农业博物馆一直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改变活动内容与形式以解决这些问题。在内容设计上,坚持从本馆资源出发,结合“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策划了独特的课程内容。形式上,从魔时网的专题页面,到馆校合作,再到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活动推广。在坚持与创新中,中国农业博物馆一步步实现传统农耕文化与环保意识在公众心中“生根发芽”。
图片来源于中国农业博物馆
编辑:miyagi#miyagi
往期精彩回顾
2019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为何会颁给这座“年轻”的博物馆
展讯|香港首个任伯年人物画特展开展,82件任氏画作走出中国美术馆
518现场|恰逢建馆90周年,广州博物馆的5·18与众不同!
518现场|回看湖南主场九大惊喜,期待“传统”的精彩“未来”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